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

小寶寶歪頭斜腦 問題可不小

本文作者:桃園振生醫院、德仁醫院、三重祐民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張延弘醫師

王奶奶自從兒子娶了媳婦之後,一直盼望他們趕快生個孫子讓她抱抱,達成她含飴弄孫的心願。盼了許久,好不容易媳婦生了個男嬰,白白胖胖的,可愛極了,王奶奶每天把他抱在懷裡,一刻也捨不得放下來。只是,金孫的頭老是喜歡歪向左邊,王奶奶心想,可能只是小寶貝比較喜歡轉向左邊看東西而已,應該沒什麼大礙吧!
這天,王奶奶和媳婦帶著小寶貝回醫院看健兒門診,就順便請教醫師,為什麼小寶貝老是喜歡看左邊呢?醫師檢查了之後告訴她們,小寶貝得了「斜頸症」,需要看復健科,以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。
王奶奶趕緊帶著小寶貝來看復健科門診,經過檢查之後,我發現小寶寶屬於肌肉性的斜頸,頸部向右轉動有受限的情形,因此建議王奶奶讓小寶貝接受復健治療,並且教導她在家裡應當注意正確擺位及姿勢訓練的衛教。
幼兒的肌肉性斜頸症,顧名思義指的是頸部肌肉的問題所造成脖子的歪斜,在外觀上可見患側頸部胸鎖乳突肌呈現帶狀緊縮,頭部容易側彎向患側及旋轉向健側,典型的外觀為病童下巴會朝向健側的斜上方。大部份於出生時即可見頸部硬塊或緊縮,或是在出生後2至3週出現明顯的斜頸。若有硬塊者,於第一個月內可能會逐漸變大,之後的數個月內再逐漸縮小。每一百個新生嬰兒中會有1至2個發生斜頸。女孩比男孩的發生率高,右側頸部比較常發生。
許多家屬會問為什麼嬰兒會發生斜頸呢?是不是有什麼先天異常?其實真正致病的機轉尚未很確定,可能的原因包括懷孕時胎位不正或胎兒在子宮內空間受到擠壓、生產過程中的頸部肌肉傷害、或頸部肌肉局部缺血,造成胸鎖乳突肌中,正常的肌肉組織被緻密的纖維組織所取代,肌肉喪失了正常的伸縮彈性,呈現較為緊縮的狀態,因此脖子的轉動和側彎受到限制,造成外觀上脖子的歪斜。
在診斷上,主要是以臨床上發現有胸鎖乳突肌的緊縮,觸診時可摸到明顯的帶狀肌肉纖維化,並造成頸部正常活動範圍受限。若有明顯可觸摸到的腫塊時,可以做超音波檢查以排除其他軟組織腫瘤的可能性。另有一些並非頸部肌肉本身造成斜頸的病因,例如姿勢性斜頸、先天性頸椎分化不全、頸椎骨折、頸部淋巴腺炎、斜視、中樞神經疾病(例如腦性麻痺)造成局部肌肉張力異常等,需要鑑別診斷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一些容易伴隨斜頸發生的問題,例如:先天性髖關節脫臼、杵狀足、前足內彎、頭蓋骨變形等,必須及早發現以利矯正。斜頸症若未能及早治療,可能會造成臉部左右形狀不對稱,患側的臉部肌肉因為長期受到拉力而緊縮,而患側頸部肌肉的長度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縮短,使頸部歪斜更明顯。
有將近九成的病童會發現有程度不一的頭蓋骨或顏面變形不對稱,由於幼兒多半採取仰睡姿勢,斜頸容易造成發育中的頭蓋骨局部持續受到重力壓迫而逐漸變形,當頭蓋骨變形程度較為嚴重時,又反過來使睡覺時頸部固定於歪斜的姿勢,而更加惡化肌肉縮短的情形,因此不可不注意此問題。解決之道為充分配合斜頸的矯正治療,若是頭蓋骨變形較嚴重時,甚至需要戴塑型頭盔(cranial remolding orthosis)矯正。
肌肉性斜頸症在治療上,越早發現,治療效果越好。首先要注意的是,無論於睡覺或日常活動的時候,都要盡量促使病童的頸部及軀幹處於身體中線而不要歪斜一邊,尤其是已經有頭蓋骨變形時。其次是給予適當的物理治療,包括於頸部肌肉的使用微溫熱敷,使其組織變軟,之後再施以伸展及按摩的徒手治療。除了到醫院接受復健治療外,家屬平常在家裡也可以幫小寶寶做簡單的伸展運動,包括使下巴轉向患側並靠近肩膀,以及使健側耳朵靠近健側肩膀。每一次的伸展運動需維持10秒鐘,每一回伸展15至20次,每天進行4至6回合。注意在伸展時必須將患側肩膀及胸部以手稍加固定,才能達到伸展效果。
另外,平常抱小寶寶的姿勢也是要注意的地方,大原則是要在日常活動中促使小寶寶的頭常常轉向患側,例如:餵奶時要讓患側靠近餵食者,要逗弄小寶寶時從患側靠近,嬰兒床上的有聲音或光線變化的玩具要放在寶寶的患側,如此寶寶想看玩具時,自然而然會將臉轉向患側,等於自己主動做頸部肌肉的伸展運動。
如果在很早期就發現的肌肉性斜頸,經由適當的復健治療後,約有七成的病童在一歲以前會恢復正常。如果治療到一歲時仍然沒有改善,或是在一歲以後才發現的肌肉性斜頸,或是家屬沒有辦法配合到醫院或居家自我復健治療時,應該至兒童外科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。經由肌肉切開術或小部分切除後,可以將攣縮的肌肉矯正到正常的長度,但是術後仍應持續做頸部的運動,使頸部肌肉維持於正常長度有一段充足的時間,才能避免斜頸復發。
王奶奶的小寶貝由於發現的早,而且斜頸的程度並不嚴重,在經過三個月的門診復健治療後,斜頸已經完全矯正好了,並且在後續的門診追蹤也沒有復發的情形,全家歡喜迎接小寶貝的成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